南京火柴厂,重新点亮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4 12:52

PART.01

“火”了40多年的南京火柴厂

○ 南京火柴厂创建于1946年,初始厂址在鼓楼区童家山1号,后来搬迁到雨花区雨花西路55号。

南京火柴厂火柴

○ 火柴厂对于采购生产火柴的重要原料氯酸钾(易燃易爆品)要比别的工厂有门路,故生产火柴很快左右逢源。

○ 两台排梗机,一台卸梗机,70余名工人,一天下来竟然能生产30箱左右(每箱1000盒)火柴,厂老板洋洋得意,为火柴注册“首都牌”,在火柴设计上也颇费心思,捏紧拳头,翘起大拇指,在两侧署上“首都第一,顶上火柴”八个字,大有一压群雄的气势。

首都火柴厂"大拇指"商标

○ 后来,因原材料供应不足,劳动条件恶劣,许多手工操作工人患有矽肺、腰椎劳损等职业病,火柴厂时开时停,工人们连基本生活也得不到保障。

○ 1949年南京解放后,首都火柴厂更名南京太平火柴厂,新添了一台排梗机,生产逐渐恢复正常,每天产量可达八九十箱。

南京火柴厂历史脉络

○ 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南京市政府对火柴厂、梗片厂的布局作了全面调整,南京火柴厂成为全省包括通燧、荧昌在内的七大全能火柴厂之一,职工队伍扩大至99人,火柴厂成为鼓楼区内的大型工业企业。

位于鼓楼区的老南京火柴厂

○ 1958年南京火柴厂与金陵火柴厂合并,更名为地方国营金陵火柴厂,迁至雨花西路。

○ 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南京火柴行业对落后的设备进行革新、改造,自制油药联合机,成功地将加温、沾油、沾药等多道工序的手工操作,变为一条龙机械联动。

○ 后来又安装上滚筒烘梗机,结束了露天晒梗的历史,金陵火柴厂重又更名南京火柴厂。

上世纪60年代出品的“绿化宣传画”火花

○ 1977年,南京火柴厂引进火柴顺头机1台,自制火柴自动装盒机、自动连续机,彻底摈弃了火柴装盒的手工操作工序。

1979年出品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贴标”火花

○ 1983年在全国火柴质量检测中,南京火柴厂的旅游火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1984年该厂生产的彩色火柴、微声火柴、旅游火柴,均获国家经委全国优秀产品“金龙奖”。

○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火柴厂设计的配以元宵灯诗的“火花”,也逐渐变成同邮票、烟标、书画一样,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1987年南京火柴厂的中高档火柴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

1984年为金陵饭店特制的“金陵古诗抄”火花(卡标)

○ 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南京火柴厂一直很“火”,先后研制生产了各种日用安全火柴、防风、防潮火柴以及彩色、蜡梗、旅游、微声等特种火柴,最高年产量达40万件,与全国同行业12家火柴厂并列第一名。其中,防风防潮火柴还出口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 90年代中期后,为了节约更多宝贵木材,以及打火机、电子点火器的大量使用,火柴厂的生产经营整体萎缩,亦很难再“火”起来了。

PART.02

重获新生

○ 承载一代人美好记忆的南京火柴厂,最辉煌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在那个火柴紧俏的年代,火柴厂每天生产线忙得“连轴转”,生产的火柴供不应求。

○ 然而,随着火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火柴厂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南京火柴曾是国内起步较早的老品牌

○ 如今,再走到雨花台区雨花西路55号,赫然映入眼帘的是“新工·数智健康产业园”。

○ 2018年落成的南京火柴厂研发中心综合楼,因为更新,又被点亮了。

改造前后

○ 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占地约15.1亩。主楼共11层,其中1-4层为裙楼,4层设有精品联合办公空间,5-11层为研发办公区,提供了从产业孵化器、加速器以及产业龙头聚集区等数智医疗产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

项目区位图及周边环境

○ 设计师将火柴的元素进行提取、组合,通过现代的手法进行重新演绎。

○ 原建筑裙楼黑色外墙的厚重感让这座建筑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封闭感,缺乏与城市环境的互动。

设计理念

○ 保留原始立面,通过轻量化的材料介入,圆头铝方通上下交叠的手法为大楼裙房增加现代化气息,以开放的姿态激发沿街面的商业活力。

○ 主楼的立面主要采用涂料结合灯光的设计。降低材料成本,力求在严格的成本控制下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实现了项目低本高效的改造目标。

裙楼外立面

主楼鸟瞰图

主楼立面及屋顶平台

PART.03

改造设计

○ 景观部分新增休憩活动空间,白色体块不仅具有展示功能,还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成为了员工互动和展示创意的理想场所。从而提升整个园区的品质,建筑与自然协调共存。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借由文化墙作为记忆的载体,以重塑厂区工业记忆。

园区景观鸟瞰图

园区景观景墙

园区景墙

园区景观景墙

○ 建筑南面办公入口为打破原建筑裙楼的封闭厚重感,采用大片落地窗与金属收边等细部处理,并选取金属铝板雨篷的轻盈感,自然延伸至入口接待大堂,模糊了边界,实现室内外空间的渗透。

改造前后

○ 改造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有建筑结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再利用,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 这种再生设计不仅节省了资源,还保留了历史建筑的独特魅力,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

建筑鸟瞰图

园区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