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殡仪一条龙 殡葬殡葬服务殡葬 4008341834法师:弥勒文化与人类身心灵疾病的疗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1 11:34

2024年10月15日至17日,殡仪一条龙 殡葬殡葬服务殡葬 4008341834以“同愿同行·和合共生”为主题的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浙江宁波举行。来自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出席论坛。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本性法师在“焦虑与解压——佛教的欢喜精神”分论坛,以《弥勒文化与人类身心灵疾病的疗愈》为题作交流发言。凤凰网佛教文化摘录主要观点如下:

本性法师:弥勒文化与人类身心灵疾病的疗愈 |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

本性法师:弥勒文化与人类身心灵疾病的疗愈 |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

本性法师:弥勒文化与人类身心灵疾病的疗愈 |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愈演愈烈,或世界格局,或社会结构,或人类观念,旧的传统受到挑战,新是体系尚未建立,为此,群体或个体的迷惘与焦虑不可避免,需要给与积极的应对,尤其是对此颇具优势的佛教,特别是汉传佛教。

本文关注现代人的焦虑问题与汉传佛教的解压之道,目的是为解决焦虑提供一些倍受认可的方案,主要聚焦的关键点是:

一、人类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焦虑问题

焦虑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群,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019年,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表在国际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精神病学》上。涉及全国31个省157个县、区的32552人,包括:结果显示,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年患病率5%,终身患病率7.6%。

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焦虑障碍患病率调查,发现中老年群体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最高。女性比男性较易发生焦虑障碍,城市的焦虑障碍患病率稍高于农村,但差异均较小。调查显示,焦虑障碍的识别率为18.2%,显示出公众对焦虑障碍的认识较低。

202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发展报告(2021-2022)》,通过对近20万人次的调查,呈现了我国多个群体,包括成年人群体、青少年、老年人群体、大学生、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健康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中,成人抑郁患病率10.6%,焦虑患病率15.8%。

焦虑障碍会对人的身心灵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对身体症状的影响可能包括头痛等,更容易受到感染,导致慢性炎症,以及心血管或消化道等系统的长期疾病,如胃疼和胸闷等。

二、汉传佛教解决焦虑问题的方法

汉传佛教解决焦虑问题的方法是个系统工程,综合之,即要健康身心灵。人的身心灵是一个宇宙大系统里的三个小系统。身是物质的,是最基本的;心是情感的,指向内心的世界;灵是灵性的、灵魂的,属于更高的层次。三者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作为凡夫,身心灵是有问题的,是不健康的,或亚健康的,甚至是行尸走肉式的或病入膏肓型的,我们凡夫的身心灵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存在无限的提升空间。

人身的生理现象有生老病死,心的心理现象,有贪嗔痴慢疑。《大智度论》中举出了人的身心二苦:

1、身痛、头痛等四百零四种病为身苦,凡系缚、牢狱、刑戮等皆属之;

2、、忧愁、嗔、怖、嫉妒、疑等为心苦,包括由淫欲、嗔恚、悭贪、嫉妒等之因缘所生之忧愁怖畏。合此二者谓之内苦。

佛教将人心的负面性统统归于烦恼。人的心中有很多烦恼。现代心理学说人有很多负面情绪:如贪婪、愤怒、自负、固执己见、敌意、自我中心、冷漠、苛刻、无恒心、焦急、忧郁、无聊、恐惧、紧张、灰心、沮丧、自我麻醉、空想等。

《中阿含经》中指出有凡人有21种污秽之心,包括邪见心、恶贪心、邪法心、恚心、睡眠心秽、疑惑心、悭心、嫉心、欺诳心、谀谄心、无惭心、无愧心、慢心、放逸心等,而一旦被这些心所污秽,则来生必至恶处或生地狱之中。

根据汉传大乘经典,人心中的烦恼主要有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身心之外,还有灵。

汉传佛教健康身心灵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禅修或念佛等途径,达到时常性的一心不乱、一念不生,从而解决身即生理难题,解决心即心理难题,解决灵即灵性或灵魂的难题,让我们身体健康无病苦,心理健康无烦恼,灵性健康出轮回。综合禅修或念佛等方式,主要有五个比较典型次第:信愿行,闻思修,戒定慧, 空有中,善和圆。

三、弥勒文化在疗愈人类身心灵疾病方面的优势

弥勒菩萨是弥勒文化的载体,彰显弥勒精神。弥勒精神以包容、欢喜最为著名。包容、欢喜,为当今世界特别需要的良药,具有普世价值。

弥勒,梵语意译为慈氏,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原始佛教经典《阿含经》中多处记载释迦牟尼佛预言弥勒未来将降临人世成佛的内容。

中国东汉所译的《道行般若经》、两晋译出的《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经》《维摩经》等,都载有弥勒信仰的内容。西晋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持心梵天所问经》、前秦竺法佛念译《菩萨处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都有关于弥勒菩萨宣说佛法或上生兜率天、出世成佛的内容。

大藏经中的《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称为“弥勒三部经”。

弥勒菩萨因其修唯识观而著称于世。弥勒的唯识观,唯佛与佛乃能证知,非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胜过,故又名无能胜。

如《楞严经》里,弥勒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

弥勒佛的造像,最初是头戴宝冠,身着天衣,披挂璎珞,或作两脚相交倚坐之形,或作一脚自然垂下,一手扶著脸颊,半跏趺思惟的形状。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弥勒佛塑像,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是一尊笑容可掬,胖大身形,光头大耳,袒胸露腹,箕踞而坐的形象。

由于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给庄严的寺庵带来愉悦的气氛,因此深受信众尊重喜爱,所以普遍流行。至今,在各寺院的山门口,都有一尊皆大欢喜的弥勒圣像,世人都称他为欢喜佛。一些佛寺的五观堂中央,也供奉有弥勒像。

民间传说五代梁时应化的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其应化道场如奉化雪窦寺。布袋和尚在游化人间的时候曾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布袋和尚“肚大能容”,“肠宽无忧”,以包容和欢喜著称,留下了很多为人津津乐道的诗偈,有一首是形容他自己的,偈云: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在很多名山宝刹,常有这样一些的对联与弥勒佛像相伴: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腹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

坦荡荡的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

大肚能容,问人间恩怨亲仇,个中藏有几许;

开口便笑,笑世上悲欢离合,此处已无些须。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事;

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凡人焦虑不安,不能释怀的主要原因,是功利心、得失心、贪婪心、冷漠心太多,总想着占有和索取,不想着给予和付出,患得患失,心烦意乱,不得安宁。只有一颗宽容、欢喜的心,才会让人获得一份心安和释然。慈悲众生、胸怀坦荡的弥勒佛始终随缘任运、快乐无优、笑口常开,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如宋代慧开禅师所写的那样: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四、解压人生与人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解压人生,就是包容、欢喜的人生,这人生,不仅有益于人类的身心灵的当下健康,也有利于促进人类身心灵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综合提升发表于医学权威刊物《柳叶刀》的一项研究资料显示:根据对欧洲近20万人的调查,工作压力较大的人,与其他人相比,出现心脏病的风险要高出23%。

《自然》一篇研究论文中,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揭示了长期压力大导致脱发的机制。《细胞报告》的一项研究指出,压力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从而促进癌症发生。《美国医学会杂志》一项大型研究也提供了证据:精神压力可能会诱发心梗和心源性猝死。

自在、无忧,是馈赠给佛教修学者的宝贵礼物,俗话说的好:无忧者寿。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即诞生于古印度的无忧树下,预示佛陀来到世间,就是为了让众生消除烦恼,无忧无虑。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在他的著作《方寸论》中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里,有一位“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曾经发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常为忧苦之所缠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忧悲及诸苦恼悉皆消灭,长寿安稳乃至菩提。

中国的圣贤孔子也提出做人的境界,即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

仁者自然无忧,有仁德的人没有焦虑、忧烦,有的只是内心的平静、快乐。仁者可以超越物质和环境的羁绊,“尽人事,听天命”,乐天知命,自在无忧。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偶吟二首》写到:

眼下有衣兼有食,心中无喜亦无忧。

正如身后有何事,应向人间无所求。

静念道经深闭目,闲迎禅客小低头。

宋代诗人马远的《月下把杯图》题句中写到:

人能无著便无愁,万境相侵一笑休。岂但中秋堪宴赏,凉天佳月即中秋。

宋代诗人杨万里《闷歌行》曰: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近看两日远三日,气力穷时自会休。

人在世间难免遇到风大浪高,但是不要慌,不要愁,要一笑了之。少则两天,多则三天,风力肯定会逐渐减弱,浪头气衰力穷,自然会平静下来。

缓解精神压力,对人类的身心灵健康和可持续健康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为让众生都“欢喜、无忧”,无疑应该弘扬胸怀豁达、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文化,特别是他的包容、欢喜的精神。

(作者释本性: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协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莆田广化寺方丈、福州开元寺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