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殡葬服务电话 4008341834清代铁帽子王的起源和结局(上)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02 08:31

原创 世袭罔替也有尽头——清代铁帽子王的起源和结局(上)

2024-12-16 17:15

发布于:天津市

清代铁帽子王,24小时殡葬服务电话 4008341834是指开国初期八位因军功而得以将爵位世袭罔替、永不降袭的亲郡王(开国军功世袭亲郡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以及清代中期恩封的怡亲王(胤祥)、后期恩封的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共计十二家亲郡王。这十二家铁帽子王爷,和清朝相始相终,共同走过了或长或短的历史进程。随着辛亥年八月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铁帽子王们也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不甘心情下,随着清王朝一起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中。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的起源、传承,以及在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时,各家在任亲郡王究竟是怎样的态度和反应。

一、礼亲王:起源于清太祖次子代善。代善在清太祖建立后金的天命元年(1616年)就被封为和硕贝勒,参与政务,与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共同处置军政事宜,位列四大贝勒之首,称大贝勒。此后代善在统一女真各部、征伐漠南蒙古及与明朝作战的过程中屡立战功,被清太祖赐号“古英巴图鲁”。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祖去世后,代善带头拥立四贝勒皇太极继位(即清太宗),因此得到皇太极的感激和倚重,虽然之后为了稳固皇权被清太宗打击斥责过,但都未有深究,和阿敏和莽古尔泰两人相比,待遇强过万倍。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将国号从“金”改为“大清”,改元称帝,册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爵位世袭罔替,作为他当年拥立自己的报答。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逝世,为消弭内斗,代善以皇室族长之尊,又一次带头拥立清太宗第九子福临即皇帝位,即清世祖顺治帝。顺治五年(1648年),代善病逝于京师(北京),年六十六岁 ,世祖辍朝、赐祭,立碑以纪其功。康熙十年(1671年),清圣祖康熙帝追加代善谥号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代善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

代善死后,礼亲王在其后裔中代代传承,并曾先后改名“巽亲王”、“康亲王”,至第九代亲王永恩时复号“礼亲王”。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岁的世铎承袭礼亲王爵位,为第十二代礼亲王,此后世铎先后出任内大臣、宗人府右宗正、宗令等职,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任领班军机大臣,成为中枢重臣。庚子以后,因为慈禧太后西行时世铎没有及时跟随,后来又没有赶赴西安侍候,所以被慈禧太后忌恨。事态平息、慈禧返京后,世铎被免去领班军机,只担任任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的闲职。宣统三年(1911年),又被少壮派王公赶到皇族内阁的咨询机构弼德院,出任空头顾问大臣之职,实际上已经远离朝廷权力中枢。

至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独立,清朝无法取得战争胜利,实际掌握朝政的隆裕太后在无奈之中以宣统帝的名义宣布皇帝退位,清朝就此灭亡。在最后的时刻,六十八岁的世铎因为早已不在权力中枢,所以什么动作也没有、什么话也没说(说了也没用),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动接受了清朝覆灭的结果。

1914年,七十二岁的世铎去世,逊清小朝廷赐谥号“恪”,礼亲王的爵位在他之后又“承袭”了三次,最后一代礼亲王是世铎的孙子濬铭。而他“承袭”王爵的时候,已经是1940年了。此后的历史中,濬铭没有了记载。

二、郑亲王:起源于清太祖之侄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弟弟舒尔哈齐第六子,自幼就被伯父抚养在身边。十三岁时父亲舒尔哈齐和清太祖发生内讧,舒尔哈齐被清太祖囚禁至死。但是济尔哈朗并没有受到牵连,依旧为清太祖所抚养,成年又后追随清太祖、清太宗两代皇帝南征北讨,屡立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济尔哈朗因军功累积、被特别加封,晋为和硕郑亲王。这是非清太祖一系皇族中,所获得的最高爵位。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在盛京(沈阳)猝死,清朝内部为争夺皇位而发生激烈交锋,几乎直接开战。济尔哈朗在僵持不下时刻提出以清太宗第九子福临继位(即清世祖顺治帝),平息了内部纷争,同时也得到了和睿亲王多尔衮一同辅政的权力。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济尔哈朗获得信义辅政叔王的称号。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因坠马受伤而死,济尔哈朗为了自保,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携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联合向世祖上奏,追论故睿亲王多尔罪行,因此得到世祖的重用和赏识。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济尔哈朗进封“叔和硕郑亲王”,成为清朝除多尔衮之外,唯一有“叔王”头衔的亲王。

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五十七岁的济尔哈朗去世,世祖悲痛万分,诏令辍朝七日(整个清朝只有济尔哈朗得享此殊荣),赠祭并立碑纪功。康熙十年(1671年,清圣祖康熙帝追谥济尔哈朗“郑献亲王”。乾隆十九年(1755),济尔哈朗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配享太庙。

济尔哈朗死后,其次子济度袭爵,改封号为“简亲王”。虽然没有明确为“世袭罔替”,但是简亲王此后传袭九代,一直没有降爵,相当于世袭王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乾隆帝追念济尔哈朗当年的功勋,特命将“简亲王”封复为“郑亲王”,令第十代简亲王积哈纳改称郑亲王,并明确了郑亲王“世袭罔替”的资格。

道光二十六年(1826),积哈纳之孙端华袭爵,成为第十三代郑亲王(含简亲王),此后担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御前大臣。咸丰十一年(1861年),文宗去世,端华和怡亲王载垣、其弟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等八人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即顾命八大臣),出掌中枢。但是后来顾命八大臣和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及恭亲王奕訢因权力争斗而产生尖锐矛盾,被两宫和恭亲王联手发动的辛酉政变所推翻,端华及肃顺都被以“专擅跋扈罪”论死,其中端华赐自尽,肃顺问斩,郑亲王大宗一系被夺爵,遭到沉重打击。

同治四年(1864),郑亲王小宗、端华的族叔承志被允许承袭大宗,成为第十四代郑亲王。不过后来承志因犯事在同治十一年(1871)被夺爵圈禁,郑亲王再一次被夺爵。当年,郑亲王另一支小宗、承志的族兄弟庆至承袭爵位,成为第十五代郑亲王。

经过接二连三的夺爵转封,郑亲王一系虽然没有丢掉“世袭罔替”的资格,但是再也没有参与朝政、执掌中枢的资格,除了按规矩领一份干巴巴的俸禄之外,什么权利也没有,就是一个空筒子爵位而已,除了大典朝会列班参拜之外,朝堂上已经没有了郑亲王的身影了。

武昌起义爆发时,在任郑亲王是庆至的孙子昭煦,时年不过十二,什么职务也没有,什么主意也拿不了,在懵懵懂懂之间,就随着大清的倒台,成为了前朝王孙中的一员。此后昭煦为了生活,将祖产变卖一空,用于维持奢靡享受。最后甚至把祖坟都刨了,以获取里面的陪葬品,可谓是穷途末路。1945年后,昭煦就再也没有音讯了。

三、睿亲王:起源于清太祖第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宗刚刚继位时被封为和硕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十七岁的多尔衮成为正白旗旗主。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晋封和硕睿亲王。但是清太宗一直以来都忌惮多尔衮的实力,所以时常加以打压,以防其势大反击。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暴薨,为了争夺帝位,多尔衮和太宗长子肃亲王豪格发生激烈冲突,几乎火并。最后,在代善和济尔哈朗的协调下,多尔衮退让求其次,以辅政王身份拥立清太宗第九子福临即帝位(清世祖顺治帝),自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后,先后获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多尔衮死于塞外狩猎途中,起先被追封为“清成宗”,但两个月后,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攻讦下,世祖开始清算多尔衮摄政时的“罪行”。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世祖下诏剥夺多尔衮的帝号、王爵及摄政王称号,并掘墓挫骨,以泄多年受制于其、无法亲政之愤。

多尔衮只有一女,没有儿子,所以过继弟弟豫亲王多铎第五子多尔博为养子。多尔衮死后,多尔博起先袭封睿亲王,很快随着多尔衮的死后追论罪行而被革爵,归宗信亲王府(多铎之子多尼改封信亲王),由信亲王多尼照看。顺治十四年(1657),多尔博得封贝勒。康熙十一年(1672),多尔博带着贝勒的身份去世。

乾隆二十七年(1762),多铎直系大宗后裔信郡王德昭去世,高宗没有让德昭的儿子修龄袭爵,而是将信郡王爵位转封多尔博的玄孙如松,还把他高祖多尔博以下四代(高祖多尔博、曾祖苏尔发、祖父赛勒、父亲功宜布)都追封为信郡王。同时让德昭的儿子修龄承袭族伯父功宜布的辅国公爵位。这样,多尔博的后代成为信郡王大宗。这也是高宗将要给多尔衮平反的先兆。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信郡王如松去世,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让德昭之子修龄承袭信郡王爵位,如松之子淳颖袭爵辅国公。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为多尔衮彻底平反,恢复了他睿亲王的封号,重新为他修复坟茔,追谥号“睿忠亲王”,并补入皇族玉牒中。并让他的五世孙(名义上的)淳颖承袭睿亲王爵位,同时,晋封信郡王修龄为豫亲王,两王爵皆明确为“世袭罔替”资格,并将多尔衮、多铎配享太庙。这个时候,诸王公大臣们才明白高宗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将信郡王爵位翻来覆去地在多尔博和多尼后代中转来转去真正的用意。

自淳颖复封睿亲王后,王爵传承了五次,宣统三年(1911年)时,在任睿亲王是淳颖的玄孙魁斌。虽然他也担任了管宴大臣、镶白旗满洲都统、资政院议员等职务,但都是没有什么权力的闲职,个人能力也很有限,没有左右政局的能力。魁斌也参加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但只是随波逐流,并没有实际性的建议和发言。随着隆裕太后(德宗皇后)在会议上代表宣统帝宣布退位后,魁斌也就浑浑噩噩地和清朝一同退出了历史舞台。

1915年,魁斌去世,儿子中铨“承袭”爵位,成为末代睿亲王。中铨本人是当时有名的败家子,短短几年时间就将家产败完。1931年,穷困潦倒的中铨居然以“起灵”为名,将祖父睿悫亲王德长的陵墓挖开,取出陪葬品换钱。由于分赃不均,中铨被同伙告官,关进了监狱,判处七年徒刑。五年后,末代睿亲王中铨瘐死在大牢中。

四、豫亲王:起源于清太祖第十五子多铎。多铎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三岁的时候被封为贝勒,领镶白旗旗主。崇德元年(1636年),多铎晋封为豫亲王,并掌管礼部。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其兄多尔衮成为辅政王后,多铎被视为羽翼,委以军国重任,多次出任清军主帅,四处征讨。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征战多年的多铎因感染天花而去世,年三十六。其兄多尔衮闻讯后,从山西前线火速返回京师,并换上素服,往其府上号哭奔丧,并让其次子多尼承袭豫亲王爵位。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因坠马受伤而死,先被追封为“清成宗”,后被剥夺帝号、王爵,并掘墓挫骨。多铎因为是多尔衮同母弟,所以也受牵连,在死后被降为豫郡王,其子多尼先封信亲王,再降为信郡王。

乾隆二十七年(1762),多铎大宗后裔信郡王德昭去世,高宗将信郡王爵位转封曾经出继多尔衮、后来又归宗的第五子多尔博的玄孙如松,成为信郡王新的大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信郡王如松去世,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高宗再次改变信郡王府承袭制度,让德昭之子修龄承袭信郡王爵位,如松之子淳颖袭爵多尔博一系原来的辅国公。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以淳颖承袭睿亲王爵位,同时,晋封信郡王修龄为豫亲王,并明确睿亲王、豫亲王皆为“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复封世袭亲王后,历任豫亲王都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和普通亲王相比,不过多了一个世袭罔替的名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龄玄孙懋林袭爵豫亲王。懋林并没有什么实权,只是随班参加朝会、领取俸禄而已。

辛亥年时,作为铁帽子王的懋林毫无态度,和睿亲王魁斌、郑亲王昭煦一样,随大流般地漂浮于风云变幻的政局中,最后和清朝一起退出了京师政治舞台。1913年,懋林去世,儿子端镇“袭封”豫亲王,这是第十四代(含信郡王)、也最后一代豫亲王。

和其他前朝王公贝勒们一样,豫亲王府也因清朝覆灭而陷入穷困潦倒的状况,只能走上了变卖家产的道路。端镇的母亲佟佳氏在1916年把王府卖给了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后者在这里改建了近现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协和医院。1948年,端镇最后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是将重达二百七十两(市两)的豫亲王金印卖给中央银行,引起社会轰动。此后,就再也没有端镇的公开消息了。

《未完待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