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有可靠信息来源,殡葬服务热线电话4008341834详见文末。
2025年3月29日,00后网红张树林突然宣布将无限期停更并删除所有灵异挑战视频,解散粉丝群,原因归结为“身体原因需要休息”。但从他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张树林面色苍白、神情阴郁,令网友们猜测纷纷:有的认为他可能受到了威胁,有的则猜测他遇到了超自然事件。
事实上,他曾在一个多月前就已停更,然而回归后的视频风格显著改变。现在的视频中,张树林常显得面容憔悴、眼窝深陷、皮肤粗糙,额头发黑,与他之前那种“面目清秀白皙”的形象差别极大。这引发了网络上的“面相专家”们纷纷给出诊断。有的说他的变化并非仅仅是因为熬夜,而是另有原因,也有人认为,这可能只是因为他频繁在户外拍摄,晒黑了皮肤,现在关闭美颜才显现出真面目。
除了面相的变化,大家还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曾经宣称不怕鬼神的张树林,现在开始戴红绳、佩戴护身符,还在车里安置了神像,甚至被拍到穿着类似道袍的衣服,网友们纷纷猜测他是否已经皈依了道教。而且他的视频内容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弯。虽然仍然做挑战类内容,但从之前的“破除封建迷信”转向了更加温和的科普和民俗分享。比起以前“砸神像、睡坟地”等激进行为,现在他更多的是对封建迷信的危害进行理性分析。
尽管张树林的粉丝已突破300万,转型后的内容显然未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视频数据逐渐下滑,远不如以往的辉煌。在回归后,他还公开了妻子和女儿的身份,表示之前的行为非常不负责任,毕竟现在他有了家人需要照顾,因此要更加谨慎行事。
回顾张树林的短视频之路,其实他一开始并没有太多出彩的表现,与其他新手一样,内容平淡无奇。最初,他选择制作搞笑段子,视频里有不少“阻止广场舞大妈跳舞”的轻松挑战。由于缺乏独特性和明确的人设,他的粉丝量长期徘徊在1万左右。
直到2023年,他因一位粉丝的留言而灵感大发,这位粉丝建议他去“中国第一鬼村”封门村住上一晚。于是,张树林在传闻中“坐过必死”的清代太师椅上度过了一晚,并记录下全过程,尽管期间传出了怪声和晃动的影子,他却坚持认为那是自然现象。这个视频一经发布,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万,粉丝数也激增,直接暴涨了几十万。
张树林因此一夜成名,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并为了维持热度不断升级自己的挑战内容。任何民俗禁忌,他都大胆去做,打出“不信邪”的口号。他的视频中不乏“用指尖血为纸人点睛”、“十字路口吃香灰饭”、“穿寿衣”、“睡废弃医院”等令人瞠目结舌的挑战,甚至他还砸毁了已“开光”的神像,举行冥婚仪式,公开生辰八字请“大师”施法。
除了这些极限挑战,张树林还加入了“揭露网络迷信骗局”的行列。凭借巨大的影响力,他让一部分“大师”们失去生意,甚至联名开出60万的高额赏金,要求他“闭嘴”。伴随着这些争议和非议,他的粉丝数突破了300万,广告报价最高曾达到六位数,迅速购置了豪车和别墅。
然而,仅仅一年多后,张树林突然在2024年6月毫无征兆地删除了所有灵异视频,并宣布因为“身体原因”将无限期停更。实际上,在停更之前,许多网友已经注意到他当时的面容异常憔悴。
在停更期间,张树林曾以“张玉林”的名义重新开始拍摄短视频,但这次他不再是那个“破除迷信”的战士,而是转身成为了“封建迷信”的支持者。在这些视频里,他穿着道袍,神神叨叨地讲述着一些内容,似乎暗示他可能要走上宗教道路。然而,这些视频很快也被他删除了。
至于张树林的变化究竟是因为“玄学反噬”还是长期“熬夜成瘾”,我们无法定论。但从他身上的故事中,或许能看出当前网红经济的悖论。如今,流量成为了王道,许多人为追求流量不择手段,将任何手段都当作工具来获取关注。这其中,一些挑战公共认知、极限刺激的“流量视频”层出不穷,如张树林通过砸神像、举行冥婚等行为迅速积累流量,但这些行为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每次拍摄的连夜工作以及刺激神经的挑战,必然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皮肤暗淡、健康透支,甚至生命代价。
同时,张树林的转型也揭示了他在流量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挣扎。为了流量,他迎合大众需求,但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他也不断反思自己是否走偏了方向。他曾是那个无所畏惧的“牛犊”,如今却因家庭的责任和对未来的思考,逐渐回归了现实生活。
张树林的价值观转折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象征了一群人的集体迷茫。每个“牛犊”面临的抉择是:无底线博眼球,还是踏实做一些常规内容?或许,他看到初生的女儿,才真正体会到作为父亲的责任,最终从“虚拟世界”回归了“真实生活”。
张树林所代表的网红经济,其实是一场带有喜剧外衣的悲剧。虽然通过做网红可以赚取比现实生活多得多的财富,但这些财富背后,是健康的透支,甚至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近年来,不乏有网红因过度透支身体而早逝,这无疑是一个警钟。还有一些网红为了博取眼球,不惜失去道德底线,甚至有的人成为“小迷妹”的精神偶像,形成了不可遏制的非理性崇拜。
未来,网红经济将走向何方?也许从张树林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促使短视频行业和社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