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盆”与“引魂”:那些即将消失的古老出殡仪式,意义何在?
2025-08-13 19:28
发布于:辽宁省
在中国传统丧礼中,“摔盆”与“引魂”曾是起灵前最庄重的仪式。一只瓦盆在棺木前轰然碎裂,一杆引魂幡在风中摇曳,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承载着千年来生者对亡者的深情与宇宙轮回的哲思。
摔盆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人认为逝者需渡忘川河,饮孟婆汤以忘前世。摔碎的瓦盆,实则是为亡魂准备的“渡河之皿”——盆体碎裂,寓意亡灵可携其碎片渡河;若瓦盆底部打孔(常见七孔),更象征孟婆汤从孔中流尽,逝者不忘人间亲情。
更深层的,摔盆是生者与死亡的“决裂宣言”。瓦盆摔得越碎,越能驱散不祥,寄托“碎碎平安”之愿。北方民谚道:“盆碎声脆,子孙兴旺;盆碎不全,后世艰难。”一摔之间,家族的不舍与祝福皆化入裂响。
引魂幡则是亡魂的“导航”。古人笃信人初逝时魂魄混沌,需幡旗引路才不至迷失于黄泉。幡上常书逝者名讳,由长子执于送葬队首,每一步皆在召唤:“此路归阴,莫恋红尘。”在江西等地的习俗中,引魂幡与摔盆的纸灰同焚,意为“阴间快递”,确保逝者在彼岸衣食无忧。
这些仪式亦暗含家族秩序:摔盆人首选长子,象征继承权与责任交接。若无子,长孙或侄子递补;女子曾无权摔盆,因传统中“嫁女如泼水”。而今《继承法》推行男女平等,女儿摔盆渐成常态。手法讲究:男逝用左手摔盆,女逝用右手,遵循“男左女右”;碎片需全数收集,埋入坟旁或撒入河,喻生死永隔。
从心理学看,摔盆的破裂声是生者的“情绪开关”。它撕裂沉默的哀伤,让家属在集体仪式中释放悲恸,直面生死之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