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殡葬 服务电话是多少4008341834祭祀先人表哀思,是我国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改善,清明节文明祭祀已深入人心,网上祭祀、家中祭祀、树葬、海葬等新祭祀方式逐渐盛行。这些扑面而来的文明祭祀新风,不仅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而且日益形成浓厚的节庆文化氛围。
提前进行,合理分流早准备
清明节前夕,深圳市民络绎不绝地来到莲花山邓小平像前,缅怀一代伟人。邱海彬摄。
3月25日,离清明节还有10天,记者在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看到,前来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市民已明显增多。虽然不排除仍有人存有焚烧纸钱的想法,但记者在公墓看到,鲜花、水果、清新音乐显然成为今年祭品的主角。祭拜的市民几乎每人都手捧花束,默祭先人。一位前来扫墓的老者告诉记者:“按照老规矩,清明祭扫是要烧纸磕头的。但是时代不同了,不一定要上香烧纸才算祭拜。现在天干物燥的,一不小心引起火灾,那问题可就大了。所以带上鲜花什么的,来看看亲人,既卫生又安全,挺好的。”
“今年的扫墓高峰期从4月1日开始,当天北京市扫墓市民达39.8万余人,机动车4.9万余辆;4月2日接待市民41.8万余人,机动车7.3万余辆。由于有准备有意识地进行了人员分流,没有出现短时间内人流激增、拥堵的现象。”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政策研究室主任黄峭泉告诉记者,“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副秘书长李伟亲自指挥,要求各部门及早准备,迎接清明祭扫高峰的到来。北京市民政局在这次祭扫活动前做足了准备工作,提前一个月就进入了筹备状态。”
更新观念,文明祭扫千姿百态
在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大力倡导文明祭祀,反对铺张浪费旧习俗的背景下,当又一个清明节来临时,各地文明祭祀蔚然成风。清明前夕,辽宁鞍山市的几大公墓推出了“烧纸换鲜花”文明祭扫活动,即用手中的烧纸在公墓换取鲜花进行祭扫,以取代传统的焚烧式的祭祀。
在天津,“无烟祭扫”新理念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4月2日,天津市前往市属各大殡仪馆、公墓参加祭扫的市民达到了20余万人。其中,天津今年首次举行的集体文明祭扫行动成为最有特色的一景――
2日清晨,首次集体祭扫在天津北仓殡仪馆的仙苑厅进行。9时,伴随着贝多芬的名曲《月光》,仪式正式开始。仪式结束后,众多家属纷纷自发在大厅门口写下“新的理念,新的创举”、“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等留言。此次和姐妹一同前来祭奠母亲的聂先生对整个仪式感触颇深,他说:“整个仪式既庄严又大方。白布条案上连一个灰点都没有,是一次真正的‘无烟祭扫’。”
而在大连,鲜花寄哀思,成为祭祀主流。“虽然烧纸的仍然不少,但鲜花越来越多,已经是一种明显的趋势。”公墓负责人说。记者也注意到,前来祭祀的许多人都是一手握鲜花一手提烧纸,一座墓碑前在摆放着一盆鲜花的同时,压着几张烧纸。不过,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少发现有人在园区内烧纸和燃放鞭炮。为了引导市民文明祭祀,园方组织部分老同志当劝导员,并设立了专门的烧纸区。
网上祭祀也在近几年悄然兴起。有专门的祭祀网站设立了网上墓园这种虚拟墓地或灵堂,亲朋好友可以在网页中为死者献上一束鲜花、留一支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或留下祭文。这种网上祭祀新颖、方便,易为知识阶层和青年人接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研究生张?同学认为,网上祭祀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她说:“前年我的一位高中老师因病去世,同学们自发为她建立了一个网上灵台,寄托我们对老师的尊敬和哀悼。进入灵台的主页后点击‘鲜花’,为老师挑选一束鲜花送上;再点击‘鞠躬’,向老师灵位致敬;最后是留言,把想对老师说的话发表在留言板上。每段留言不论是回忆以前老师教导我们的点点滴滴,还是情深意重的话语,都凝聚着同学们对老师的尊敬。通过互联网,分布在天涯海角的同学都能进入同一个主页对老师祭祀,每逢清明祭日,都会有很多同学登录,不仅是怀念老师的好方法,还通过它维系了高中同学的情感。”
在哈尔滨市,当地一家媒体与哈市殡葬管理所联合开展的“植树祭故人”活动见报后,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响应,并纷纷报名参加。在哈市一家银行工作的林先生第一个打进热线,要求报名参加“植树祭故人”活动。林先生说:“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父母就是以树代葬的。植树祭故人的方式环保,有意义,而且还可以造福子孙,给后代留下一片阴凉。”
渊源流长,清明节庆文化内涵一脉相承
作为惟一一个以节气形式出现的节日,清明还有万物复苏之意。据东汉崔?在《四民月令》中的记载,最早的清明节没有扫墓祭祖的习俗,人们在清明前后主要是清理养蚕室,整治生产工具。清明正值春季播种时节,充满去旧迎新的希望,正如《岁时百问》所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又正值暮春三月,最宜郊游,祭祀先人的场所多在城郊,因此,民众逐渐形成了喜欢在清明时节郊外踏青的风俗,这正是人们对春季勃勃生机的赞美与向往。
清明节具有多重含义,近代以来的清明节实际上综合了寒食、上巳等节日内容,将农作时令、肃穆的祭奠亲人和踏青的喜悦结合起来,历史上一度规模巨大,仅次于春节。
清明节蕴涵着中华民族崇敬祖先、重视传统的意味。《唐会要》载,寒食祭祖(即清明节祭祖的雏形)起初并不是来自官方的规定,而是百姓自发形成的传统。这种传统远比礼法所规范的传统要坚韧得多。
清明节还代表着最基本的社会公义力量。中国古代的历代官府都会在这一天组织洒扫孤死、无主的坟墓,作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抚慰。不仅如此,清明节还代表着追思前贤、回忆功勋。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组织、民众自发在清明节祭奠革命先烈的活动,几为定制。
清明节还有“咸与众乐”的意义。从两晋开始,清明节就同大众性的娱乐活动紧密联系。如斗鸡、拔河和蹴鞠等。杜甫《清明》有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形容的正是清明时节的人潮汹涌。唐代以后,寒食节式微,清明节越来越兴盛,出现了杂技、庙会等更多的民众娱乐活动。有学者认为,寒食最终为清明所取代,决定性因素就是,比之宗教、礼法色彩更浓的寒食节,清明节有着更多大众参与的娱乐活动。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王小章说,传统节日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凝聚了民族精神。“如清明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让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慎终追远。”
“其实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重孝道,讲求慎终追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祭拜祖先。孝敬老人,敬重祖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如果仅把清明节简化为烧纸,这就把清明节看窄了,把它简单化、消极化了。从积极方面来看,可以把清明节上升为一种高昂的情绪,缅怀先祖、先烈、先人。”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向记者介绍道。
事实上,每年清明节,对先烈先祖的纪念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往年各个学校都会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纪念英烈。但如今,网上纪念英烈正日益在学生中流行起来。4月1日至6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单位指导,“我们的文明”活动组委会主办,国内千家中文网站共同发起第五届“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活动主题为“知荣、明耻、奋进”。广大网友和社会公众只要登录指定的网站,就可向为国捐躯的民族英烈敬献鲜花、写下感言,表达深情缅怀和无限思念。
人们也没有忘记在清明时节向中华先祖祭祀。4月5日,来自海内外的数万炎黄子孙将聚集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庙前,以传统的仪式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古乐声中,来自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市区的代表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代表将依次敬献花篮和祭品,并向黄帝像鞠躬行礼。
摈弃陋习,让清明真的“清明”起来
尽管文明祭扫、祭祀正逐渐成为清明节活动的大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街头焚香、坟前烧纸的情况仍不鲜见,甚至在一些地方的祭祀活动中,封建庸俗之风无减反增。有人请大仙巫婆为祖宗祈阴德,为子孙求荫庇;有人出售小纸人,带“游泳池、佣人、保镖、直升机”的“大洋房”,以及“信用卡、旅行支票和国际护照”。这些奇异、古怪、庸俗的祭奠方式给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这些做法既亵渎先人英灵,毒害人们心灵,背离了扫墓的初衷,也玷污了清明节的‘清明’和‘明净’。”公墓的管理人员对这些现象也感到很无奈。
此外,许多地方还在清明时组织中小学生祭扫烈士墓,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却常常出现诸如学生骑在烈士头像上嬉闹、祭扫之后垃圾遍地等不应有的现象。
一些商家也在传统习俗与现代人欲望膨胀的交汇点上,看到了潜力巨大的商机。于是,日常生活中“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在送往“阴曹地府”的路上,就什么都可以看到。这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畸形心态,催生的一种畸形经济――“白色消费”。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亡人数已超过700万,其中70%为土葬。若按每座坟至少占地0.2分计算,那么,每年至少要增加占地10万亩以上;以城乡每座坟墓修建与安葬平均花费1万元计,每年用于安葬费用就达500多亿元。更有甚者,人未死,墓已修,出现了与子孙后代争抢土地的现象。每年清明节,以每个家庭去扫墓花费20元计,烧掉的纸钱香烛之类就达60多亿元。如果算上交通、餐饮等花销,则实在难以计算了。
文明已成趋势,曾经跟随我们的陋习也该摒弃了,让“清明”真的清明起来。“时代在变,扫墓的方式应当更文明、更健康、符合时代要求。”不少市民和专家都呼吁道。
“现在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我们在清明节扫墓中也应对照‘八荣八耻’,做到文明、安全、祥和,特别是应该做到‘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在扫墓中不带火上山,不燃烧纸钱香烛鞭炮,取而代之以鲜花、植树祭祀。只有这样,那种‘清明时节火纷纷’的可恶、可怕、可悲状况才会终止,才能还清明节朗朗乾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湖南市民吴子斌表示。
传承文化,挖掘深厚的节庆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节日习俗。如何使这一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意义,体现社会风尚和时代特色,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准则审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做到知荣明耻、尊荣弃耻,摒弃陋习,倡导新风,并切实践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高丙中向记者表示。
社会学家王小章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节日,并存在某种功能,从心理上讲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通过节日及聚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轻松愉快的节日是忙里偷闲的契机,一个沟通的机会。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认为,清明是个快乐的节日。这同大多数人对清明节的理解并不相同。乌丙安认为,传统的清明节应有三层含义:一是踏青。古人在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是去郊游、打秋千、踢球。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人们都会欢快地迎接春天的到来。清明过后,人们就开始种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不是表现去上坟,而是去玩乐。至于唐代杜牧诗中的“断魂”,是因为忘我地玩而断魂,而不是因为祭祀。二是植树。春天是植树的大好时节,人们以这样的形式迎接春天的到来。三才是我们通常说的祭奠先人。
浙江大学朱德喜同学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用“八荣八耻”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推进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清明祭奠活动,应该提倡健康的扫墓习俗。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人们摒弃陋习,用鲜花代替香烛,用鞠躬代替烧纸,用符合时代进步的方式取代以前的不好习俗。清明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在春光中举家上山踏青,缅怀先人,应是一件美事。
“今天除了扫墓,也顺便出来郊游,一家人还能增进感情,挺好的!”4月1日,北京的朱先生一家三口在京郊野餐,几天前,他们就制定好了清明节出游计划:上午扫墓,中午野餐,下午放风筝。朱先生笑着说:“传统节日也有新过法,总不能人人都‘欲断魂’吧。”
在北京,像朱先生这样过清明节的不在少数,但朱先生并不知道:通过踏青、放风筝等形式过清明节并不是“新过法”,而是中国很早以来就有的一种传统。“清明节是一个多来源的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祭祀祖先,还包括踏青、蹴鞠、荡秋千、插柳等多种活动。”高丙中教授说,“清明节是在春耕的时候,是万物生长复苏的时候,它代表着一种希望;同时,清明节也是踏青和亲友聚会的日子,代表着人和自然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今人与前人之间的沟通。”
刘魁立认为,清明节在今天来说,除了要祭奠炎帝黄帝等先祖,祭奠家族的祖先,还可以亲近大自然,在春天的气息里,感觉到天人合一的气氛,在祭奠先祖的同时,怀念自己的历史,使人们有一种历史厚重感,让大家更加热爱现在的社会。
“清明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要让它的内涵和庆祝形式重新丰富起来。”高丙中说,“现在很多人一听说清明节就以为是封建迷信,把很多其他的东西都否定了。如果把清明节的丰富的内涵挖掘出来,把清明节好的方面发扬起来,那些不好的方面自然就变成很次要的了。”
最后刘魁立建议,为保护和弘扬清明节的传统节庆文化,政府是否可以将清明节设立为法定假日,这样人们在清明时节,可以通过扫墓、祭祀、植树、踏青等多种多样的清明传统节日活动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在整个社会营造清明节庆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