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殡葬知易行难政策“温度”待提升六十甲子断时辰安葬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5 23:12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礼仪队开道,20名逝者的亲人怀抱着特制的骨灰盒,缓缓走入陵园,礼仪人员悼词悼念,鸣放礼炮,洒满花瓣的骨灰盒被埋进土中,不设墓碑,相伴的是鲜花和杏树。3月26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古中山陵园,20名逝者的骨灰安葬在陵园公益生态葬区,进行免费树葬和花坛葬。近些年来,这里每年清明节前都会举办免费的集体生态葬仪式。

  早在2012年,河北省就开始推广树葬、花葬等免费公益生态葬,然而直至今日,绿色环保的生态葬仍然没有成为殡葬的“主流”。《法制日报》记者从石家庄市殡葬管理处获悉,该市目前已举行23次生态葬活动,有近两千位海葬者和数百位花葬、树葬、草坪葬的逝者。然而,这只相对于当地近千分之六的死亡率,这个数字微乎其微。

  相关专家表示,殡葬改革知易行难,践行绿色生态葬不仅要致力打破旧俗的观念更新和营造移风易俗的殡改氛围,还要完善让利于民的制度设计,尤其是要强化政府主导和公共投入的公益属性与服务功能,以减负、让利和有“温度”的政策性激励,吸引更多民众选择和参与。

  农村推广步履维艰

  64名身着统一黄色服装的男子抬着一口罩着绸缎棺罩的棺木,浩浩荡荡地行走在街道上,所到之处鞭炮齐鸣,沿途众多群众围观。2016年5月,一段“史上最牛出殡”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这场发生在张家口市阳原县西城镇的丧事规模之大令人惊叹。据网友爆料,这是该县一杨姓人家老母去世后举办的隆重葬礼,视频记录了实施土葬前出殡的场景。

  “相对于城市的生态葬,山区、偏远农村殡葬改革的重点仍然是推广火葬。”张家口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坦言,该市多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山区范围大、山地荒滩多,土葬仍然盛行。“在农村最讲究的就是入土为安,根深蒂固的墓葬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火葬尚不能普及的情况下根本不会在农村推广绿色殡葬。”这位工作人员说。

  一般情况下,能够接受生态殡葬方式的逝者及其家属大多是城市中的高学历人群,而在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的农村地区,树葬、海葬等生态殡葬方式很难被人接受。“农村讲究个死不离村,在哪儿生的就要在哪儿埋。”阳原县西城镇黄粮坡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几乎每个村都有专用的坟地,用于安葬去世的村民。

  然而,土地终究是有限的。民政部曾发布的《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指出,我国城市公墓需求逐年扩张,现有公墓数量紧张,从全国范围来看,现有墓穴数量预计只能使用6年左右。农村可用于土葬的土地也越来越紧张,位于阳原县西城镇北侧的白龙山荒滩是当地的一处“公共坟地”,坟头密密麻麻,目前已再无立“坟”之地,当地群众为了能够土葬四处寻找无主荒地。

  2016年,山西省太原市民政局全年集中开展了为期40天的殡葬法规宣传与殡葬市场规范活动,处理了两起违规土葬案。在农村地区,这种行政执法打击似乎并不奏效,主要是由于地方观念根深蒂固和执法力量的薄弱。

  “根据相关机构改革,2010年设立了阳原县民政和民族宗教事务局,机关行政编制只有18名,其中负责全县殡葬管理、推行殡葬改革的民建股,同时还要承担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指导城乡社区建设及服务管理工作、婚姻登记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儿童收养登记、地名管理等工作,人手和精力根本不够。”阳原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民政部门下属的殡葬执法力量薄弱,但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程度不一的违反文明治丧的行为,情况复杂,难度极大。

  “要改变千百年的传统殡葬习俗,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位负责人直言,推行生态殡葬方式任重道远,尤其在农村要循序渐进,需要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地倡导,引导农民打破传统观念,树立起文明殡葬新风。

  殡葬改革难过心坎

  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2016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份国内在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出台后,多个省份出台了相应的落实意见和管理办法,但民众相应的情况却并不理想。

  一面是墓地供应趋紧、价格年年攀升,群众抱怨“死不起”;一面是形式多样的绿色生态葬,经济实惠,却屡屡遇冷。顺应低碳、环保、简约理念的树葬、草坪葬、花坛葬、海葬等生态殡葬方式叫好不叫座,这一现象背后首先是民众“入土为安”的习俗、“凭吊有物”的考量、讲究排场的厚葬心态等固有观念。

  在全国来讲,浙江殡葬改革比较靠前,但也遭遇了生态葬遇冷。2012年1月1日起,宁波市推出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全免政策。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和2013年,该市共有7.4万名逝者的亲属受惠于该项政策,但其中免费入葬生态墓地(含骨灰存放处)的仅有8918人。

  “传统文化重视丧葬礼仪和逝者入土为安的观念影响强大。”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社会学家杨建华认为,人死后下葬对国人来说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先人离世,讲究的是入土为安,所以传统的墓葬一直从古至今延续着,也代表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

  今年清明节前,某平面媒体通过网络调查和街头随机采访的形式,对100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超六成受访者“不了解生态葬”,近七成受访者明确表示“如果自己或者亲属去世,还是会选择传统的殡葬方式,不愿意选择生态葬”;在“亲人去世后,您为其选择什么殡葬方式”问题上,选择“买块普通墓地”和“家庭合葬”各占约四成,“生态葬”只占一成。

  “我姐姐走了20多年了,她的骨灰一直放在人民纪念堂,月初我看到免费生态葬的消息,这种方式环保、节地,还能入土为安,我们就赶紧报了名。”参加石家庄市平山古中山陵园集体生态葬的刘女士对记者说。

  有专家认为,殡葬是一种文化,应该提升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人去接受绿色殡葬方式。生态殡葬受冷落,跟其设计模式和推进方法落后有关。有些地方推行的生态殡葬,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简陋,不方便后辈祭拜,让生者有一种“对不起”逝者的感觉,导致许多人把生态葬与“薄葬”划上了等号,惧怕由此担上“不孝”之名。

  “目前生态殡葬的问题,不仅要加强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改变落后的殡葬观念,了解、认识、接受生态安葬,而且要让生态殡葬更人性化、尊严化、个性化。”河北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革除陈旧陋习、推广生态殡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要兼顾公平、循序渐进。

  完善机制有所褒奖

  今年3月,北京市骨灰自然葬启动仪式及2017年首次集体自然葬在北京市长青园骨灰林基地生态葬纪念广场举行。作为今年北京推出的一项全新生态殡葬方式,“自然葬”不仅对市民零收费,每份骨灰还将给予公墓4000元的定点补贴。

  事实上,尽管价格并非人们是否选择生态葬的首要考虑因素,但给予生态殡葬践行者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激励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市对骨灰撒海的补贴由每份补贴2000元提高至4000元,当年,北京实行骨灰撒海1704份,比最初推行的几百份以及此前几年的1千余份有了较大提升。

  石家庄市是最早一批尝试免费生态葬的城市之一。2015年4月,该市元氏县神岩山公墓成为国内第二家实施无条件、全免费生态环保葬的公共墓地,骨灰盒采用可降解材质,3至6个月可化为泥土与大地融为一体。“今年我们要求辖区内所有经营性公墓都要设置公益生态葬区和节地生态葬区,对特殊人群免费,同时政府也将给予一定奖励。”石家庄市殡葬管理处党总支书记于占海说。

  河北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践行绿色生态葬不能仅仅停留于“倡导”层面,更需着眼于有供给、有标准、有规划、有措施的制度设计与机制建设。

  “虽然民政部门是法定的殡葬管理的主体,但具有殡葬执法管理的部门涉及工商、交通运输和公安等20多个部门。鉴于殡葬事业的特殊性,各地和相关部门有不愿涉足其中、能不管则不管的想法,导致形成合力不足。”上述负责人直言,推行生态殡葬需要多部门形成合力,建议将殡葬管理工作纳入部门、乡镇街道综合目标考核,充分依靠并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同时加强殡葬社会服务人员的管理,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工作的落实。

  相关专家认为,目前推行生态殡葬不宜操之过急,需要行政和市场两只手来调节和引导。一方面需要政府持续加强生态殡葬的引导与宣传,对违法占地建造豪华坟墓者启动监管问责程序,另一方面要逐步减少殡葬行业的商业色彩,还原其公益属性。

  “在安葬事宜上,其实就是需要一种社会大环境,只有参与生态安葬的人多了,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样的安葬方式。”石家庄市平山古中山陵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陵园举办的第一届花葬活动几乎没有人报名,第二届有10个报名的,2016年有30多个报名的,生态殡葬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只是步伐慢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