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殡葬服务热线电话4008341834前的南宋“衣橱”:赵伯澐墓出土服饰的应急保护(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31 18:20

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南宋赵伯澐墓,殡葬服务热线电话4008341834出土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南宋时期丝绸服饰(现保存于黄岩区博物馆),这批服饰历经800年的岁月,但是保存完好、数量众多、品种齐全、信息完整,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高规格的南宋丝绸服饰,在出土之后被誉为“宋服之冠”,为研究南宋时期服饰提供重要的考古学实证。本文将分上、下两篇,讲述这批丝绸服饰的出土、发现以及背后的文物保护故事,本文为下篇。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 “丝府宋韵——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服饰展”

一、赵伯澐尸身不朽的秘密

赵伯澐生前应该定居在县治的西桥附近,其地距离葬地约三十公里,当年水路可达。1950年代建起长潭水库(为浙江省内仅次于新安江、珊溪水库的第三大水库),高峡出平湖,墓地所在的前礁村“大坟”,风貌大改,然而其地山清水秀、群山怀抱,犹能看出当年的好风水。

现存地貌

南宋时期的地下墓穴大多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土坑墓,也就是在土里挖一个坑,把人埋下去,相对简单。另一种是砖室墓,是在土坑里面再铺一层砖,上面再起一个半圆形的顶,即砖室券顶墓,相对考究。还有一种,是先在一个方框里面包砖,或者是砌上条石,上面再用石板横贯起来,这个叫作石椁石顶墓,或者是砖椁的石板顶墓,最为费钱费工。

这三种墓室,土坑墓在史前社会就开始有了,新石器时代就这样埋墓的;砖室墓在浙江,可能是从东汉以后才慢慢流行开来的;第三种石板顶墓从宋代以后开始流行,也是宋代最典型的一种墓葬形式。赵伯澐墓就属于第三种。

赵伯澐棺木的完好保存,有赖于南宋以防腐为目标、以不朽为追求的葬制。棺木坚固厚重,厚约10厘米,内棺之外,又套以外棺,置于砖椁(墓室)内。墓室体量不大,“仅能容柩”。置入棺木后,棺木与墓壁之间,仅有少许的空隙。在空隙处,再填以松香、糯米汁、三合土,将棺木整体“浇灌”于密闭的墓室内。然后,覆以石板盖顶,从而确保棺木与外界完全隔绝。这就是棺木历经八百年仍完好如新的原因。

这种不遗余力追求不朽的做法,与古人的魂魄观念直接相关。魂是精神,魄是肉体,人活着,魂魄合一,人死了,魂飞魄散。所以要尽力把肉体长久地保留着,这样才可以让魂能够找到可供寄托的物质载体。

赵伯澐墓

二、南宋时期的丧葬习俗有何独特之处?

赵伯澐除了上身、下身各有八重衣物,尸体与棺木之间的空隙里也塞了许多生前所穿的日常衣物,之外只有放置在头部的少数随葬品,如玉石挂件、铜镜、香盒等物,应该都是生前的心爱之物,死后带入地下去往来生。

其中一件玉璧,刻有“大唐皇帝昪谨于东都内庭修金籙道场,设醮谢土,上仰玄泽,修斋事毕,谨以金龙玉璧投诣西山洞府。昇元四年(940)十月日告闻”字样,知为南唐开国皇帝烈祖李昪的投龙玉璧,传世近三百年后,作为古物玩好,为赵伯澐收藏,尤为难得。

南唐李昪(889-943)投龙玉璧

赵伯澐的头部还有一枚水晶壁,这件水晶壁与投龙玉璧大小一致,通体无暇,很是剔透,素面、透明、无色,一如虚空的镜像,真是令人喜爱。很难想象在没有高精度机器设备的古代,竟能研磨出如此平整,光亮,剔透,弧线规整流畅的水晶物件。

水晶壁

很显然,至南宋,世人对生死有了自己的理解,随葬之物大多为生前所好,至于之前流行的陪葬明器,大多被南宋风雅人士所放弃。

三、赵伯澐的尸身服饰是如何保护的?

将填充在赵伯澐四周的服饰提取完毕之后,我们就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穿戴整齐的赵伯澐,他身上的衣服怎么办?要知道,在此之前,我们曾经清理过几个南宋墓葬,大多被盗,赵伯澐墓是目前浙江唯一未被盗掘的墓葬,所以这批文物非常珍贵难得。于是黄岩博物馆紧急采购一个最长的冷柜,我们把赵伯澐从棺木中小心翼翼地请出来,先暂居到冷柜中。

2016年6月28日,盛装着赵伯澐尸身的冷柜带电低温运输至中国丝绸博物馆。我们首先对其进行消毒,这是对文物负责,也是对工作人员负责。对文物消毒的目的就是一个,就是消除文物中可能存在的害虫、细菌等。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低温法,就是冻死,二是低氧法,就是闷死,三是化学熏蒸,就是毒死。我们采用的是低氧法。

为了充分认识和挖掘赵伯澐墓出土服饰所蕴涵的重要价值,应急保护中还采用科学有效的现代检测手段采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

在揭展前对尸身整体服饰进行三维高清扫描,可以忠实地记录揭展前的服饰状况。CR(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非接触、无损伤、便捷且准确性高的检测技术,可以获取服饰叠压的层位信息,以此对服饰层位之间是否存在粘连做出定性分析,为揭展过程提供具体指导。

我们没有在尸身上发现金银财宝,但是通过CR扫描,发现在层层叠叠的服饰之间存在着很多高光点,后来发现是剧毒的水银。水银也是用于尸身防腐,在南宋墓葬中常有发现。

(左)图片中的高光点即水银 (右)揭展时在服饰中的确发现大量水银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内,就有一间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天眼实验室。走进这间实验室,你会发现它有点像医院的手术室,只见3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穹顶布满密密麻麻的灯具、摄像头等电子设备,如同一个大型摄影棚,让人倍感高端神秘。

这是由208盏LED灯、24个工业相机、7台控制电脑等设备组成的天眼系统。它可以实现24台相机的同时拍摄触发,保证24幅图像内容是在同一时间点上的数据,以确保能够建立三维模型。

这个由浙江大学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研发的天眼实验室在黄岩南宋赵伯澐墓丝绸文物应急保护和研究中首次亮相。因为整个揭展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必须记录下原始状态。24台摄像机全方位无死角地记录下整个过程,保存原始信息,使整个揭展过程能够回溯。

揭展尸身服饰

在天眼室,赵伯澐身上穿着的8件衣服、8条裤子被逐一揭展,之中的所有过程都被天眼系统忠实地记录下来。古人“事死如事生”,他死后穿在身上的衣服,更能代表当时的丧葬习俗和礼制,以往我们发现过类似的服装出土,但不太明白穿在尸体身上的层次是怎么样的,这次有了揭展过程的完全信息的记录,就能忠实复原赵氏宗室成员尸殓的过程。

完整的八套尸身服饰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委托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做了一个动画,通过动画可以清楚看到,这些衣服当年是如何一件件穿在赵伯澐身上的。以前我们不清楚南宋宗室尸殓服饰的穿着层次,通过赵伯澐尸身服饰的信息提取,首次复原南宋公服的穿着细节,为中国服饰史研究提供重要的考古学实证。

四、赵伯澐丝绸服饰的价值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丝绸发展的重要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考古发掘数座南宋墓葬:如江苏镇江周瑀墓、江西德安周氏墓、福建境内的福州黄昇墓和茶园山宋墓,浙江境内的兰溪高氏墓、武义徐谓礼墓、余姚史嵩之墓,以及2016年发掘的黄岩赵伯澐墓,各个墓葬的出土的纺织品不一,保存状况各有好坏,赵伯澐墓是浙江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未经盗掘且保存完好的南宋墓葬,为我们打开一个南宋贵族的风雅衣橱。

南宋纺织考古发现

1.服饰文化史的价值——再现南宋宗室成员的日常及礼仪性服饰

服饰形制之完整反映南宋宗室成员制度。涵盖了衣、裤、袜、鞋、靴、饰品等形制,真实完整地体现南宋宗室成员的礼仪性服饰及日常穿着,尤其是尸身原位保存的丝绸服饰最能体现其身份和地位以及南宋时期宗室葬俗。结合《黄岩西桥赵氏宗谱》等宗室族谱,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文化史研究。

服饰形制齐全

2.纺织科技史的价值——体现丝织技术和提花技术的高超

织物品种之繁多见证南宋纺织科技史。织物品种包括绢、罗、纱、觳、绫、绵绸、刺绣等。从纤维、染料、组织结构、制丝工艺等角度,充分体现当时丝织技术、提花技术的高超,无疑为南宋时期浙江丝绸生产及其相关纺织科技史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案例。

织物品种繁多

3.设计艺术史的价值——折射上层社会清淡自然与端严庄重的审美取向

赵伯澐墓出土丝绸文物的纹样设计具有典型的南宋意味,轻淡自然与端严庄重为其突出特点。纹样题材有花卉、花鸟、云鹤和杂宝等。吉祥寓意纹样的使用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层社会的审美取向,为南宋设计艺术史研究提供新材料。

纹样题材丰富

4.社会经济史的价值——见证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

该墓出土丝绸文物堪称浙江在钱山漾绢片之后最为重大的发现,是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的重要见证。其中最具特色的丝织品种为罗,四经绞罗正是五代绍兴地区越罗的延续,“越罗蜀锦金粟尺”。墓中所出之绫也很有代表性,是浙江从唐代吴绫、缭绫到后来湖州绫绢业之间的桥梁。

5.对外交流史的价值——反映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

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一个侧面。自南宋始,中国的社会、经济、生产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在对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浙江沿海的明州、温州、台州等地的对外丝绸贸易日渐兴盛。该墓位于靠近东南沿海的台州地区,直接可以出海。这些丝绸文物与当年海上丝绸贸易的实物类别应该相同,在日本等地保存的南宋丝绸实物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南宋时期,轻薄通透的纱罗是流行面料,活色生香的花卉是流行纹样。赵伯澐喜欢纱罗,也喜欢清新淡雅的植物纹样。每当看见这件经过我们的双手从棺木中捧出并清洗保护的莲花纹亮地纱袍,心中就有满满的成就感。这件体量巨大的纱袍,是用轻薄通透的纱罗制成,通体暗花是莲花纹。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著名的《爱莲说》,就对莲推崇有加,在文人士大夫的心目中,莲是高洁的象征,赵伯澐作为一位宗室子弟,的确风雅。

莲花纹亮地纱袍的应急保护过程

后来,这批非常难得的南宋丝绸服饰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精彩亮相,向来自各国的宾客展示南宋时期的丝绸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