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记者 邓蓉 赵彦宁) 宝鸡凤翔三岔村有近百位村民都会做传统的纸糊灯笼。每年打秋粮种上以后,殡葬 服务电话是多少4008341834村民们就开始筹备做灯笼,一直要到正月十五。火红的灯笼不仅受到大伙儿青睐,也为春节增添了浓浓年味儿。
记者赶到凤翔县三岔村时,亲戚邻里正聚在白彩文家里的做灯笼,她家地方大,大家伙围凑在火炉旁有说有笑,抹浆糊、撑圆、帖纸,几个人分工明确,宽敞的房里不一会就堆满了火红的灯笼。
凤翔县彪角镇三岔村白彩文:“做灯笼就一年望见过年了,每年娃伙放假了就全家上,全家人围一块热闹么,儿、媳妇、孙子,一伙伙人。”
三岔村的灯笼是极具传统特色的百褶纸糊灯笼。虽然不大但十几道工序全部都是纯手工,其中打褶子,是做灯笼时最考验手艺的工序,白彩文的兄弟马拉尧是村里打褶子手艺最高师傅之一,只见他将潮好的红纸用刀刃一点一点拥成四五毫米的褶子。他说,只有做到124褶以上,做出来的灯笼才能匀称、完美。
凤翔县彪角镇三岔村马拉尧:“折打不好,灯笼的样子出来就不圆,口不齐,样子是一边高一边低。纯手工,一丝一毫都不能偷懒,这折匀不匀是靠眼力。我们三岔村做这个灯笼好几辈人了,这凤翔县唯有我们三岔做这种圆灯笼,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吧。”
马拉尧说,他们村有百年做灯笼的历史,每年秋粮种上以后,就开始筹备做灯笼,一直到正月十五。自己也是在十几岁就开始跟父亲学做灯笼。
凤翔县彪角镇三岔村马拉尧:“十五岁的时候开始背着背篓,一个背篓大致背灯笼就是十五到二十只灯笼,背到凤翔县城区卖,当时一个灯笼卖七分八分钱,当时一分二分五分滴钢洋币,卖半兜兜钢洋币就回来了,割点肉,买点菜,给娃弄点衣服,现在发展的就是基本上形成一个产业了,像我们三岔,主要是生产,不卖了。”
经过百年流传,现在的三岔村仍有近百人掌握这门老手艺,但灯笼的品种样式却从曾经的十几种,失传到如今只剩下三种。
凤翔县彪角镇三岔村村委会副主任周仕强:“像这两种灯笼,是长辈给晚辈送的,一般用于小孩十五晚上,元宵节耍,寓意就是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像这一种,就是为了表达我们中华民族孝敬祖先的传统观念,一般用于除夕晚上和正月十五晚上。”
近些年,三岔村的纸糊灯笼重新受到热捧,周边天水、平凉、周至等地的客商早早就开始预订,有手艺的村民们年前靠糊灯笼,就能收入一两万元。
凤翔县彪角镇三岔村村委会副主任周仕强:“希望我们村民把这个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