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巧設「宇宙葬」 離世親人「化星」俯視後人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6 20:00

◆ 前排左起:劉澧澄、蔡爾程、馮洛晴、邱朗晴、溫子瑩、胡柏淳。(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當你見到天上星星,可會想起我?」有沒有想過,在不久將來,逝去的摯愛和親友亦可以化作「星星」,每當你仰望天際,繞行的「星星」不單一直伴隨着你的思念,更會送上親人於天上所見的畫面,「讓那柔柔光輝,為你解別離的痛楚……」聖士提反女子中學6名女生,於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等合辦的「新時代太空經濟計劃(BEST)」,提出將離世親人的骨灰放進「立方衛星」送上太空環繞地球運行,其間更可實時直播從太空俯瞰地球的影像,讓大眾以可負擔、獨特和別具意義的方式悼念先人。她們設計了完善的計劃書及製作好「立方衛星」原型,勇奪計劃的「最佳太空企業獎」。小妮子們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展示香港年輕一代的創科力量,她們亦期望能以創意思維連繫日常生活,推動航天科技民用發展,為迎接太空經濟的新時代踏出重要一步。

◆「立方衛星」原型 圖片來源:spASH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團隊設計了「spASH」(space太空 + ash骨灰)項目。組長馮洛晴在與記者分享構思緣起時說,她們在資料搜集時發現,亞洲人口眾多,骨灰龕位供應遠遠追不上龐大需求,於是想到有否其他方式可以悼念親友。為驗證構思,團隊進行了網上訪問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者對透過衛星懷念先人感興趣,認為方案頗有潛力,而且經初步研究確認技術可行,「所以就決定做。」

◆ 骨灰盒囊載荷 圖片來源:spASH

盼藉此助航天科技普及化

她表示,團隊還希望帶出一個訊息,就是太空或相關科技距離一般人並不遙遠,「並不限於國家層面,在民間層面也能應用得到和幫助到我們。」希望藉此能讓航天科技普及化,獲得大眾支持。

對航天、天文深感興趣的她又提到,參與是次計劃是很好的體驗,會將之視為踏腳石,未來考慮朝相關方向升學及發展。

兩鏡頭可實時「見親人所見」

負責工程技術學生胡柏淳介紹說,「spASH」是用「立方衛星」運載骨灰圍繞低地球軌跡運行,其中有兩個攝影鏡頭分別拍攝太空和地球的畫面,客戶可透過網站實時觀看兩邊畫面「見親人所見」,「讓他們感覺親人一直陪伴左右。」

主力電腦程式的蔡爾程則透露,製作好的「立方衛星」原型於各項測試中運作良好,只差發射上太空,而團隊亦已在商業運作上準備就緒,由如何籌募資金、宣傳以至如何運用所賺資金都有周詳妥當的計劃,可說是「萬事俱備,只欠實行」。

成員劉澧澄憶述,早前驗證於網站實時播放「立方衛星」所拍得的影像時,正值疫情「特別假期」,各同學被迫留家「各自為政」,導致衛星影像與網站連接出現延誤等困難,所幸重新檢視所有設備後最終得以解決問題,「覺得很開心和難忘。」

「立方衛星」結構圖

「太空其實不離地」

她又說,是次的經歷改變了自己過去覺得太空很遙遠和花費很昂貴觀念,「太空其實不離地」,並透露希望有興趣修讀相關科目並從事有關行業,將航天科技普及化和大眾化。

負責數據視覺化分析的溫子瑩亦分享道,過去曾以為航天項目一定要是專業人士或擁有很多資金才能從事,但現在發現原來也有比較便宜和簡單的方法,把學生設計的產品送上太空並發揮作用,「這給予我很大的啟發!」

對國家近年的航天科技發展,負責企業策劃的邱朗晴直言感受深刻,樂見祖國航天成就突飛猛進且不斷取得成功。胡柏淳則對於國家近年投放大量資源於航天科技教育,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太空感到十分開心,例如「神舟」航天員的「天宮課堂」和「天地對話」,讓學生有機會直接與在空間站的航天員交流,有助從小培育航天科技人才。

責任編輯: 木羽